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我国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这不仅仅因为城镇化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以及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城镇化建设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目前,中国城镇化增速约 1%,年吸纳1300 万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同时,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资金注入,有效形成了对众多行业与领域的经济拉动。据统计,如果城市人均 3 至 5 倍的消费拉动,将会形成1300多亿元的消费内需市场。
未来城镇化的趋势有四大类:
第一,变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为产城融合、产业先行的发展模式,重视城镇质量与效益提升。产业要跟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以产带城,产业先行是今后城镇化的特色。
第二,新型城镇化等于信息化 + 生态低碳。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低碳技术应用等综合性的问题。
第三,加强市民化改造,重视人口的城镇化而非单纯的土地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超过 51.2%,但市民化却只有 30%,这意味着有两亿多的人口缺少稳定的住房、 医疗等, 这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第四,科学布局,中小城市试点,避免集中爆发的大城市病问题。在大城市进行复杂的智慧化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且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中小城镇设立试点进行建设,再以点带面大范围铺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建设智慧城市而言,单纯从经济角度评测,传统城市:信息化城市:智慧城市 =1 : 1.5 : 2.5;同时,它还会产生经济拉动、管理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好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
编者按: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
1.3 科技与文化并重才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根本之道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地发展,已凸显出很多问题,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城市发展的瓶颈,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
通过对大量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解决这些问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硬环境改善,主体是以交通、通讯、电网、园区、写字楼、住宅等为主体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是软环境改善,即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管、等为主体的智慧城市系统和平台建设。这两步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硬件环境的改善,从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生活质量改善的角度进行,而第三步则主要是对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新闻出版、综合教育、文艺体育、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文化教育产业建设,加强组织协调能力与环境和谐共存。
目前,很多城市建设过于强调科技手段的应用,因而形成了简单可复制的“摩天大楼 + 机动车道 + 绿化”机器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对人与生活的关注,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城市的科技与文化内涵要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