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以每年1.35%的速度快速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之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诱发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等一系列“城市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遭遇瓶颈,以信息手段为支撑的“智慧城市”成为时下城市管理者化解城市难题的突破口。
1 为什么建智慧城市?
1.1环境分析
首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拉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四年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复苏艰难,2012 年全球的 GDP 增长仅为2.3%。同时,金融危机还导致从企业危机转换到国家危机,并曾经一度转换至货币危机。这对中国的经济而言,也出现了 30 年来的结构性的减速,当然这也是由于我国体制性经济增长的消失所致,自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一去不返,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了产能过剩。
总体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都迫使人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寻找产业动力。目前,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新兴产业, 如国家在 “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在重新寻找产业动力,而且是在重新构建新经济秩序与科技体系,这是对智慧城市的外在呼唤。
其次,是自然环境与能源。目前化石等自然资源正在不断枯竭,但能源结构却又很不合理,不仅污染严重,而且影响全球气候。目前中国的能源依存度非常高,利用率却很低,面对这一态势,国家提出了城市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物联网 + 可再生能源”引导的革命。
最后是政策环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在2012 年国家召开的十八大及相关的经济会议中,都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转到了要健康发展。一方面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非较快)发展,又要持续改革,以“红 + 绿”的发展模式,从经营结构上加强产业化。目前,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渐由投资型低成本转向创新型的产业;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了新四化融合(城镇化),五个统一(生态)总体布局,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将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机遇。
编者按:
“智慧城市”建设是智能经济的先导,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大潮,促使社会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水平。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智慧城市”已开始步入我们的人们生活。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与第一批试点城市(区、县、镇)代表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第二批试点申报已于2013年5月启动。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