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大多数P2P传输中小报文比例超过60%,远远超过普通网络应用中的小报文比例。并且,大量的上行流量,也成为P2P共享传输应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802.11-->802.11b-->802.11a/g-->802.11n协议主要致力于提高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性能,实现了从2M-->11M-->54M-->300M理论传输能力的飞跃。但WLAN网络的性能实际是指一个共享的空间媒质所能够支持的报文传输能力。所有的在这个空间媒质中(这里还是指同信道)的所有设备都将共享空间媒质的性能,也就是共同抢占空间媒质。WLAN通过这个机制实现了设备在空间媒质的报文的分时传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消耗空口资源,降低空口的传输能力。
因此,有效地对移动业务中的P2P应用进行感知控制,是移动网络需要具备的新特点之一。
1.3.无处不在的实时移动应用
随着终端,特别是以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形式出现具备WLAN等多通道接入能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不断优化和普及,无处不在的实时移动应用成为移动园区网重要的业务组成和接入延伸。但是,以MSN、QQ、SNS社区、微博等为代表的实时移动应用,往往也是双刃剑。在提高沟通效率的同时,也会带给企业管理者对工作效率的担忧。
从WiFi到智能手机,无线技术在企业中已经无所不在,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对企业IT部门而言,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针对实时移动应用的感知与控制,在有限的接入资源内如何平衡关键业务(如ERP、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库、办公室自动化及VPN等)与非关键应用(如P2P、移动炒股、在线购物、SNS、网络电视等),成为移动园区网中业务与性能并重的核心关注点。
2.传统无线管理设备业务流量控制的局限性
传统无线管理设备的流量识别和QoS控制技术,是基于IP报文四层以下的内容进行流量分析,例如IP报文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以及协议类型,存在以下局限性:
无法准确识别TCP/UDP以上的应用层协议,导致基于应用的QoS控制失去作用。
随着新网络应用不断出现,诸如基于IP报文的四层信息等传统分析手段已经不能准确判断流量中的应用类型。例如,P2P类应用的端口是随机变化的,并且流量是加密传输的,传统的技术无法对这类应用的流量进行识别和控制。
无法基于协议的应用种类进行QoS控制。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基于TCP或UDP的应用协议种类繁多,可以达到成百上千种,基于协议对流量进行管理将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按照所提供的服务对这些应用协议进行分类,然后针对这些服务进行管理,那么对网络流量的管理工作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无法对每用户、每应用实施细粒度、差异化的QoS控制。
为了控制滥用带宽,一些企业不仅期望能够按照不同用户或用户组、不同应用和不同时间段进行带宽控制,而且期望能够精确地控制每个用户的带宽、细分每个用户的每种应用,并针对不同应用实施差异化的带宽控制。但由于用户规模的扩大、业务种类的增多,传统设备无法轻松完成对每用户、每应用实施细粒度、差异化的QoS控制。
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控网络运行状况。
网络管理员由于缺乏对网络内部流量的深入分析,无法了解各种应用所占带宽比例,也就无法对园区出口带宽进行有效的控制。
3.基于深度业务感知的移动园区网解决方案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