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关于颐和园云龙望柱头丢失的消息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新京报的消息: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栏杆的云龙纹石雕望柱头于春节前夕失踪。颐和园方面称,失踪的望柱头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涵虚堂修复时制作的,目前判断不属于文物。目前失踪的望柱头尚未查找到下落,正在赶制新望柱头,准备黏合上···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当有网友提议通过监控摄像机寻找嫌疑人的时候,园方却以涉及安全措施为由表示拒绝。
这两年,文物屡屡遭受破坏的消息可谓是屡上报端。从去年的故宫珍宝馆失窃案,再到今天颐和园的柱头破坏案,虽然前者的的疑犯如今已经归案,后者据说不算是什么文物,不过这两家顶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却接连出现如此的惊诧事件,不禁让我们开始质疑这些文物保护上的巨大欠缺。
建筑被毁,视频监控在干嘛?
在笔者寻找关于颐和园石栏被损的消息时,却无意中在网上发现去年四月在中国新闻网上的这样一则标题为:"颐和园建监测体系 信息精确至毫米"的消息,在文中有如此的一段内容:监测中心将着眼于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实现对全园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持续保护的最佳效果。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的电子测绘、三维扫描等技术,构建基于空间信息、物联网等现代自动化系统和数字管理平台,届时像古树周边的小草、彩画纹样、昆明湖中的水体等物件都列入监测目标。然而,就是这个当初被视为"连苍蝇也飞不进来"的一个监控系统,却连一块石头都不知道怎么丢的,这不禁让人笑掉大牙的同时,也要问一句,这么大的动静,视频监控看什么呢?
如今,视频监控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场所的必备工具。不过要说起这些摄像机的工作效果,却屡屡不敢令人恭维。每每在汇报工作或者介绍成果时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设备,往往在真正遇到考验时,却似乎总得遭点儿什么意外才算圆满。难道我们的监控摄像机的质量就真的如此不过关么?纵然当前市场上的一些摄像机确实不够稳定,但究起屡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恐怕大多还是日常对于摄像机的维护和管理根本就没有一个正常的状态,对外靠摄像机"震慑",对内用监控摄像机麻痹,对大家的监督,则靠监控摄像机来敷衍。
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当真正遇到问题时,这层窗户纸被瞬间的捅破。而在设备长期的缺乏有效应用,有效维护的基础上,在关键时刻的监控恐怕就真的是什么也"看不见"了。
看不看谁说算?监控应用有待立法
而在这篇报道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回答,当有网友提出借助监控摄像机来进行破案时,园方却以监控摄像机涉及安全措施为由拒绝。或许这个摄像机的位置可能确实比较机密,或许这个监控摄像机拍摄的东西,可能确实有很多"外人不宜"的东西,但是,当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摄像机恰巧失明"或者在关键时刻却告知"无观看权限"的答复之后,对于摄像机的任何理由,我们也似乎习惯性的充满了怀疑。而这也引出了另一个立法性问题--监控摄像机该如何用。
空空如也的望柱头(图片来源网易)
其实在整个的安防领域中,标准的缺失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问题。而它所带来的弊端也在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安防技术自身的发展,以及我们日常设备的正常使用。而在去年的故宫盗宝案,和这次的石柱被毁案中,监控摄像机是否真的拍摄到了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到底怎么安装怎么使用才能够真正满足我们安防监控的需求,而且,对于大家的要求,管理方面是否有义务在不泄露破案线索的情况下,公开监控摄像机的内容,来接受社会的监督,恐怕但也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去逐渐明文完善的。
央视关于丢失望柱头的调查(图片来源新京报)
否则,在一个混乱的监控管理与应用环境下,民众对于这类安防工具的信任只会进一步的降低,使用者也会因此而削弱自己的责任意识,对于监控摄像机的应用更加的随意,最终就是降低监控摄像机的整体应用效益。使不法分子拥有越来越多的漏洞可钻,从而增加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
由此可见,对于安防产品的构建和应用规范,不但对行业自身的技术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同时对于被保护的环境来说,也能够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
文物保护,一个探头管不管用?
当然,屡屡在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如此的事件。我们确实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监控摄像机的身上。毕竟在监控摄像机几乎已经扫清任何死角的情况下,这种事情却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可见指望一个监控摄像机就扫清一切的安全隐患,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文物的保护绝非单靠摄像机可以完成(图片来源财新网)
因此对于一套完善的安防监控,确切说应是文物保护系统来说,除了视频监控摄像机以外,相对应的报警和防护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随着9.11事件以来,破坏性的犯罪成为我们在安防中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仅凭"看见"之后的人员反应显然已经难以做到完善。所以,对于全方位的看、防、报一体的安防系统构建也就更加的急切。
此外,制度上的完善同样也是安防设施构建以外的重要补充。对于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强度来保护,在不同的地方,要配备什么样的设施,如何进行规范使用,也都是需要细化的。如今,相关的综合型条文不在少数,但是能够直接约束到实际操作的,却依然以各单位自主订立为主,这也就留下了更多的隐患。
古建安防要树立立体化防护(图片来源看奇网)
文物安防系统如何构建?
从安防应用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区域的安防构建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注重与实际区域的结合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特点上,都有着非常明确的不同,因此在设备的配置中,也更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如今,随着安防行业与技术的划分的进一步细化,不同设备的特点和长处也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文物保护部门这种安全重地,更应该注重这种属性的选择。
与智能技术的广泛融合
随着数字视频技术的发展和行为分析技术的成熟应用,智能分析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到一些特殊领域的安防系统中。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对更加复杂的行为检测。例如物体滞留检测、物体入侵检测、人脸识别、划线检测、方向检测等。而这样的特性,也正是需求放,监,报一体的重要功能。
联动效果的加强
目前,据笔者了解,在北京除了故宫。北海等几个大型文物单位有专门的派出所以外,安防管理工作基本都有管理方自行完成。而在管理上,后者的管理模式可能就会给安防防患带来一定的松懈。因此,对于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高效迅速的联络机制,绝对是应用新型社会环境下所必须的。
其实,对于文物保护单位来说,规范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及警惕的安全意识绝对是安防工作必不可少的需求。但是这最近的这些年中,随着人们安防设备的不断完善,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大多正在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也许在问题发生后,管理方可以采用摄像机的故障,采用没有规定看录像来回绝社会的监督,但是,这样的思想也许能蒙过一时,不过却永远无法避免惨痛代价的最终来临。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