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视频监控 >> 行业资讯

高清视频监控何时能在中国大地普及

2013-01-23 14:17:23 来源:慧聪安防网 责任编辑: luocaocps 收藏本文
2010年底,索尼中国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与安防媒体的沟通会。会上索尼中国介绍了公司的一些新产品和2010年索尼安防产品的市场情况,并征求与会媒体对高清监控摄像机在中国市场今后发展的看法:你们预测一下,高清摄像机何时能在中国普及?会上发言的绝大多数媒体代表都认为,2-3年后高清摄像机就能在中国普及。对此,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国外市场调查机构对全球监控摄像机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同样如此。据3SMarket公司预测,2012年全球普通摄像机出货量约4000万部,网络摄像机800万部,其中百万以上IPC300万部,只有总量的7.5%,销售额大约在15%左右。松下与派尔高两家公司在2012年中国数字监控论坛上提供了IMSResearch公司发布的一些中国市场的数据:2010年安防行业的监控摄像机中,网络摄像机与模拟摄像机分别为:159$M(百万美元)和666$M,网络摄像机比率为19%,在2011年经历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网络摄像机与模拟摄像机分别为:374.8$M和823.3$M,网络摄像机比率达到了31%,引起了行业更多人的关注,他们看到了网络摄像机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如果按照2011年高清网络摄像机占全部网络摄像机市场规模的55%计,高清网络摄像机占全部摄像机的17%。索尼中国公司2011年底介绍的情况也类似:索尼中国2011财年1-3季度高清监控产品增长46%,高清数字产品占21%,但感光芯片还是模拟产品占绝大部分。

  总体看来,IMSResearch公司中国监控摄像机市场规模的调查数据要低于国内媒体调查的结果,但网络高清摄像机的比例要高于国内媒体调查的数据。据我们分析,两者调查数据的不同主要是由于调查范围和采样视角不同造成的。综合上述几方面情况分析,我们认为2011年、2012年中国安防市场高清摄像机的比例分别为10%、13%左右。

  高清视频监控设备普及的主要障碍

  安防监控走向高清之路是必然趋势,但是它涉及到整个系统,任何一个环节不满足高清要求,都会形成系统瓶颈,使系统的整体质量下降,高清的效果要通过整体解决方案来体现。因为在视频信号编码压缩、视频信号传输以及录像文件回放过程中,如果未能达到高清标准,则后端影像显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基于HD-SDI协议的数字高清系统由HD-SDI摄像机、HD-SDI光端机、HD-SDI矩阵、HD-SDI编码器或DVR组成。HD-SDI摄像机产品的销售额目前还比较小,原因可能是其市场认知度仍较为有限,同时HD-SDI还有未经压缩的巨大数据量存储和传输距离上的问题,预计短时间内HD-SDI的市场应用不会有太大突破。满足高清监控的同时符合原有应用习惯是其优势,但显示及存储两套系统需单独建设,开放性及扩展能力均比较差。对于传输链路开销要求高,传输距离短是其不足。

  IP高清监控情况要好一些,现阶段的IP百万高清(720P@30fps)传输已经可以压在2-3Mbps间,而1080P@30fps也可以压在6Mbps以下的带宽流量控制,这对于IP高清的传输与存储负担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但与常规监控设备传输为例进行比较,目前基础的720P规格计算,码流约是D1的2倍,带宽达到3M左右,而采取1080P计算,码流更是D1的5倍,所用带宽约为6M,存储占用硬盘容量也同样如此。由于高清摄像设备投资相比过去CIF、D1摄像机要成倍增加,其他配套产品也如此,而特别是存储设备费用增加更多。

  目前各地推广视频监控设备的有关政策多数都要求清晰度在D1以上,高清应用主要还是依赖于大型政府相关项目的推动,各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压力下,资金十分紧张,而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主出资,需要实施的监控项目(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数量多,所需资金量十分巨大,不得已只能尽量减少高清摄像机的布设。随着平安城市建设向3、4线城市深入,资金问题可能更大。而必须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的用户单位情况也是如此,购置资金和运行费用不足是高清视频监控设备普及的最大障碍。

  值班人员少,无法长时间、连续地关注如此多的视频图像,再清晰的图像也只是匆匆而过,不能通过实时图像判断防护目标的安全状态。只讲“系统设备做得到”,不考虑“操作人员做得到”,实质还是不能实现用户要求的系统目标,这是当前技防工程的要害问题之一。智能化判断安全状态是当前的迫切实际要求,是提升工程防范效能的关键,而高清化是智能化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高清化不能为创建实用的智能功能产生效果,即看不到高清化对解决安全问题的实际作用,看不清高清化与智能化之间“相依、互动”的关系,用户不可能“花大钱”为高清化产品投入技术风险资金。

  对高清网络摄像机在应用中存在不足的调查反映,实时性和高清显示问题、协议不标准造成整合困难、无统一格式标准三者反映最多。实时显示上的信号延迟主要原因是高清产品所占带宽需求较高,IP影像信号流量封包过大丢包率较高,带宽不足时造成延时大,而目前中国网络传输费用较为昂贵,用户出于成本考虑选择15FPS传输造成视频流不畅;协议不标准则主要因为各个厂家的编码方式不同,造成后端解码的兼容性问题,私有协议SDK部分标准不统一,不易集成,整合困难;标准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标《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即GB/T28181-2011标准可以解决高清视频和现有系统融合的基本问题,但它只是一个在宽泛的范围内让视频监控基本互通的标准。由于网络传输而带来的视频延时、网络丢帧,视频数据不安全、数据的海量存储等问题使一些用户望而却步。所以网络高清只有充分解决网络延时、海量存储,以及与智能分析相结合等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用移动高清监控的进展更可以说明问题。虽然3G的带宽比2G、2.5G有较大提升,但由于3G的带宽要承担上行、下行两个方向的传输任务,而且1个基站可能有多个用户同时工作,终端移动的速度也会影响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3G能够分别支持大约2M/秒、384K/秒以及144K/秒的传输速度),造成无线传输中带宽的不确定性,目前的3G网络即使传输CIF图像,一个基站也不能超过3个监控点。3G运营商的客户优先权按照语音客户、优先客户、普通数据客户的顺序进行传输服务,也造成普通移动监控用户的传输不稳定。目前3G网络速度只能使其作为监控的辅助传输手段。手机监控系统运行费用包括视频源的宽带上网费、手机收看流量费、监控系统运行费等。在3G网络的环境下高清监控根本无法推广。即使是中国移动的4G网络测试数据显示,现场下行平均速率达到40Mbps,上行平均速率达到18Mbps,由于与3G系统上述同样的原因,推广高清仍然十分困难。

  高清监控摄像机何时能在中国到达普及水平

  对于高清摄像机和网络摄像机普及可能加快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视频监控产品主要属于IT产品,特别是存储设备硬盘,摄像机、DVR、NVR的DSP芯片,根据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据报道,2006年至2012年,6年时间IT行业的单位存储成本已经下降到原有成本的十分之一,由于监控存储要求更高,单位存储成本下降要少一些。高清摄像机及其相关设备性价比会比较迅速地提高,使客户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二是三网合一、光纤入户进度加快,网络通讯费用较快地下降,国内网络环境得到改善。第三,政府有可能推出加快高清视频监控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

  目前已经建立的视频监控系统绝大部分仍是模拟标清的系统,高清是视频监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从模拟标清到数字与网络高清一步到位很难,只能是一步步升级完成。由于前述的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短时间不会有大的变化,高清监控摄像机普及的步伐也不会很快。

  高清监控摄像机何时能在中国到达普及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外市场调查公司对全球监控市场的预测。IMSResearch公司2011年的调查报告预测,2011-2015年网络监控市场平均增长率超过30%,但这个增长率远低于欧美主流市场的增长水平。还有一重要数据是2015年全球网络监控市场的占比只有26.5%。IMSResearch公司预计,2014年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总额将超过140亿美元,模拟摄像机在出货量方面在2014年仍超网络摄像机,全球网络(互联网协议数字式)监控摄像头市场将达7百万部。在2014年出货的所有网络监控摄像头中,将近60%的摄像头将是分辨率在130万像素以上的高清摄像头。另一家国外市场调查公司Frost&Sullivan的欧洲、中东及非洲区安防研究主管MatiaGrossi称,北美网络监控摄像机的转折点将推迟至2013年,“由于用户对于在中小型工程中使用IP的好处缺乏概念,欧洲市场的预期则比北美更迟,预计转折点将在2014年或2015年。旧有庞大数量的安防设备以及对新知识的缺乏也将阻挡更换IP设备的步伐。”而中国等新兴国家则在欧洲之后。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