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全数字全高清的大型城市级视频监控系统,武汉智慧之眼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满了先行者的艰辛。项目刚刚建设的时候是2010年,那时候高清监控刚刚开始,全国安防行业数字化的基础比较差。从标准、技术、设备、产品,包括供应商,整个产业链的高清基础都比较差。大家都没有做过这么大型的高清视频监控项目,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武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之初项目建设面临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其中关键的有两个:一个是平台架构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个难点就是异构平台之间标准的衔接。
同时,武汉项目采用了海康威视、大华、三星、索尼,松下,MOBOTIX等6家公司的设备,由于没有统一的联网标准和摄像头编解码标准。各个厂商的摄像头编解码标准各自为政,根本无法统一,接入一个平台。因此,整个系统建设面临的第一个基础工作就是统一标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组作了很多实验性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分析大量接近数字化的经验性的应用,包括对厂商的设备做匹配试验。最为关键的是,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参照DB33标准制定了平台互联规范,制订了武汉市的编解码标准。在统一标准执行的过程中,要求各摄像机厂商对自己的标准进行修改,遇到了很多困难,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召集了很多厂商进行开会讨论,厂商在修改协议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都是经过反复几十次的调试修改才最终得以与平台互联,稳定运行。
项目遇到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异构平台之间标准的衔接。经过长时间研究论证,项目组在DP33的基础上,做了定义修改。包括与公安厅的平台互联,武汉市公安局网内还有其他的平台,如车牌识别,运维管理,无线视频,都需要实现平台的互联和共享,甚至武汉市公安局的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之间也都是相互独立运行的--都需要实现平台间的互联。在DP33的基础上,项目组做了专门的定义,实现了这些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交换和视频的调用、管理。
武汉项目还有一个最大的技术上的特色,和其他的数字化城市建设不太一样。武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不是一个由单一设备厂商建设起来的数字化系统,不同于很多企业自己建的平台,基本上只能接自己的设备,不能接别人的设备。武汉项目是一个按照混合、开放式的建设模式的开放式系统。在这个平台里,兼容了多个数字高清设备厂商的设备,只要是数字化的设备,只要按照武汉项目的标准,所有厂商的设备很容易就能接进来。
武汉视频监控系统在建设中,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削弱了平台厂商在设备接入过程中的话语权,打破了平台厂商把持设备接入权的坚冰。
武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技术组长、金鹏电子信息机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曹志雷说:“作为武汉市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维平台,需要把几百种设备接入,互联平台也要接入N多厂商的设备,任何厂家都不能做这种垄断。这个成果,也不仅仅是金鹏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派了研发人员参与开发的研发厂商有十来家,这些厂商,包括海康威视海康威视、大华、三星、索尼,松下等。这个项目的基础平台软件用的是烽火科技的管理软件,应用软件是定制开发的,将110指挥业务叠加了在应用软件中,运维平台是杭州专门做运维平台的一家厂商做的,做技术服务的是武汉广通信达,他们做的是业务流程。因此这个项目是集成了众多厂商的智慧。”
武汉项目在推进高清监控产品的成熟化进程,推进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在大型视频监控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在全国首开先河,作了很多成功的开拓创新,为全国其他城市的大型城市级全数字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积累了实际经验,为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武汉项目的建设模式并不容易复制。
曹志雷认为原因首先在于没有标准。原来在安防行业更多的是定义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却没有运维的标准,应用的标准,比如快速检索,与公安业务的对接标准等,没有功能性的标准。这样的结果是,虽然大家可以各显神通,但是对公安业务对接却有一些不便之处。比如,智能分析设备,后台的智能分析和前端的智能分析是不同厂商的产品,后台是软件厂商做的,前端是硬件厂商做的。这中间不同的协议和标准如何去打通就成了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基本没有可参考的经验,短期内也无法解决。而能像武汉项目一样,建立一个建设方和承建方统一协同的项目组,共同全程实施项目建设的例子也并不多见。
【中安网原创稿件声明】转载中安网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三个规则:1、保持原创文章中图表、图片、音视频的完整性;2、完整标注文章作者[文章前后有说明];3、转载中安网原创中部分内容也要完整标注来源"中安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