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随着国内安全防范体制和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报警联网运营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如何最快地利用最新高新科技成果,带领整个报警联网行业步入一个新的运营格局,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周到的服务保障,成为每个报警运营服务中心最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针对报警联网服务行业服务用户类别繁多、分布区域广、数量不断增多的特点,结合现今信息技术与通信网络发展水平,探讨新形势下报警联网传输技术的条件与应用趋势。
报警联网系统现状
报警联网系统作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90年代初期就在金融系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于受传输条件的制约,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内报警服务行业中广泛使用的报警控制系统均采用电话线传输模式来实现远程报警联网通讯,并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基于电话线传输的联网报警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国际上普遍采用,系统可靠性经过很多年的市场考验。
2、系统稳定性好,且施工快捷简便,易维护。
3、具备通用的国际标准化电话线通信协议,报警系统各种工作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定义全面而完善,且采用带有效验机制的闭环传输模式,可确保各种信息传输可靠,万无一失。
4、有效利用现有电话交换网络,无需另建或另租传输线路,区域组网方便,造价低。
同时,在长期的系统应用过程中,基于电话线报警联网方案也表现出下列不足或缺陷:
1、每次通信首先要像打电话一样进行电话拨号。
2、报警通信速度慢,一般最快需15-20秒左右。
3、存在通信费用相对比较高的不足。
4、最大的缺陷是由于PSTN公共电话网本身的特性原因,当电话线路造破坏或报警主机出现故障后,报警中心难以及时检测,前端报警主机在线工作状况无法确认。
新形势下报警联网传输技术条件
根据对电话线报警联网系统的客观分析,我们了解到通过电话线联网报警的形式虽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运用,但随着非法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特别是随着安防技术的普及,很多作案人员对现行报警系统不足之处了如指掌,仅仅依靠电话线联网报警的方式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更多更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来保障。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和各种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也给报警控制技术和传输方式带来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径。
除了传统的电话线传输外,当前报警联网传输技术条件主要还有以下两种:
1、通过GSM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按照相关国际通用标准格式传输双音频数据(如ADEMCO 4+2/CID、C&K CFSK等等)或语音录音信息,以及通过短信(SMS)传输文字信息。
2、通过各种有线网络(LAN/WAN)或无线网络通道(GPRS/3G)在线传输各种状态或控制数据信息。
 四种报警联网传输方案应用
利用GSM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报警联网方案
1、方案适用场所
没有电话线接入条件的各种野外无人值守站点(如电力、电信、移动通信、铁路、地铁等野外站点)。
2、系统具备的功能
(1)具备GSM工作状态(GSM模块、SIM卡、无线网络信号等)自检能力,并通过键盘显示出来,出现故障时发出警告。
(2)利用无线移动网络实现与电话线通信报告同样的功能。
(3)拨打当地“110”中心接警电话传输报警事件、系统状态信息。
(4)以中文短信的方式传送所有CID报告事件信息到指定用户手机。
(5)如需要,可通过短信传输实现报警中心辅助联网,也可通过报警中心软件向前端主机发出带相应密码的短信,远程控制前端报警主机进行撤防或布防。
3、GSM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输优缺点分析
(1)利用强大的GSM无线通信网络,方便可行。
(2)相对电话线不易破坏。
(3)GSM无线网络信号质量不好的区域,GSM传输途径可靠性较电话线差。
(4)通信费用相对电话线高。
4、GSM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需注意的问题
(1)必须确认安装环境的GSM网络信号强度。
(2)必须确保SIM卡账号始终有效,建议采用后付费方式并捆绑账户自动支付等。
(3)建议使用前充分进行各项测试,选择GSM传输可靠性高的产品,保障在网络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能和电话线传输一样稳定可靠。
(4)系统需具备GSM通信工作状态自检能力,应能检测并显示GSM的各种工作状态(网络信号幅度、SIM卡、GSM模块工作情况),并发出故障提示,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如电话线、网络)传输故障信息到报警中心。
(5)若GSM通信部分为模块化设计,需考虑GSM模块的供电可靠性,应具有稳定的交流供电和后备电池供电,并具备交流电和电池状态检测与故障报警能力;同时也要考虑GSM模块自身的防破坏能力;因此最可靠的方案是选择GSM模块内置在报警主机机箱内,且工作电源直接由主机提供。
电话线/GSM无线双网备份联网报警应用方案
1、方案适用场所
电话线/GSM双网备份传输方案适合防范等级较高的联网报警系统使用,如金融系统的营业网点等。
2、电话线/GSM双网备份传输的优势
(1)系统应具备电话线/GSM双网传输策略设定,基于电话线传输的稳定性和资费较GSM通信费用低的特点,建议优先采用电话线传输通信为主,GSM作为电话线的后备传输通道,在电话线正常工作时由电话线向中心传输报告,一旦系统监测到电话线出现故障或电话线传输失败时,系统自动启动GSM无线通道向中心传输报告;这种做法既保留了电话线联网传输的传统优势,又彻底弥补了电话线断线后报警系统失去报告作用的不足。
(2)系统应具备完善的电话线和GSM工作状态检测能力,在监测到任一环节故障时,均在键盘上显示出来,并可启动另一个传输通道向中心发出故障报告,以便中心通知网点现场尽快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工作可靠,万无一失 。
(3)建议系统能同时具备GSM短信报告能力,并由用户设定多个手机号码进行辅助传送报告,系统将所有CID报告信息内容以中文短消息的方式向用户手机发出短信报告。
电话线/内部局域网双网备份联网报警应用方案
1、方案适用场所电话线/内部网络双网备份传输方案较适合具备内部二级联网中心的金融系统使用。
2、IP网络联网传输的特点
(1)利用IP实时通信网络,无需拨号。
(2)高速通信,报警速度快捷,约在1秒以内,很实时地反映出现场报警信息;另外不会出现电话线通信方式存在的通信拥塞现象。
(3)双向控制,中心反向查询、在线执行各种控制(如撤布防、主机工作参数设置等)等操作便利。
(4)在线状态检测,实时了解网点现场报警系统设备所有工作状态。
(5)通信带宽高,易于配合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快速辅助核实警情或取证。
3、电话线/IP双网双中心备份传输的优势
 (1)基于IP网络联网报警传输方案相比电话线传输方案的明显优势,方案首先以电话线“110”报告传输为前提,通过内部专用IP网络建立用户内部报警联网管理中心。
(2)方案充分利用报警主机同时具备电话线“110”报告传输及IP网络实时在线传输与控制的功能优势,很好的兼顾了原有“110”报警联网系统,又满足新形势下将报警系统通过内部网络联网的更高要求。
(3)系统主要优势在于原有“110”报警通信功能和管理机制保持不变,在用户内部建立的管理中心,可实时了解各个网点报警系统的工作状态(布撤防状态及各种故障状态),可远程对前端各网点报警系统进行各种控制(撤布防操作)及下载参数设置等,更重要的是当前端网点出现报警时,还可立即通过现有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前端网络视频图像的自动联动调看,方便异常情况下的及时了解和处理。
电话线/Internet或电话线/GPRS网络双网备份联网报警应用方案
1、方案适用场所此方案适合报警运营中心对防范等级要求较高的场所实施双网备份联网报警使用。
2、方案主要特点对于报警运营中心来说,电话线数据传输是长期以来一直被成功运用、技术成熟的报警联网模式,而IP网络传输模式具有传输速度快、方便在线控制管理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用电话线和IP双网备份方案很好地兼顾了原有电话线报警联网成熟稳定的优点,又将更加先进的IP网络在线报警联网技术得到发挥应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完美报警联网方案。
尽管报警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报警联网传输的数据带宽要求极低(每个报告数据仅需几十字节),但由于报警联网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通过网络实现报警联网的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一条带宽稳定的网络传输通道,目前各网络运营商推出的有线宽带业务传输稳定但费用较高,而各移动运营商推出的GPRS无线宽带业务传输稳定性不如有线宽带稳定,但可按流量包月的方式提供更低的月租费用,因此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采用租用电信或网通网络运营商ADSL之类网络,组建较为可靠稳定的报警联网系统;还是通过租用移动或联通无线网络运营商的无线GPRS网络,实现系统运行成本较低、可靠性仍有保障的报警联网系统。
在报警管理中心控制室内,原有“110”电话线报警通信功能和管理机制保持不变,仅需在报警中心增加一台网络接警机和一套配套的管理软件即可,报警中心建议租用电信或网通10M以上固定带宽的网络进线,并申请1个或多个固定IP地址作为中心报告IP地址。系统建成后,前端报警主机不断通过广域网络向中心IP报告主机实时工作状态,在报警中心管理平台上即可实时了解各个网点报警系统的工作状态(报警事件、布撤防及各种故障),并可远程对前端各网点报警系统进行各种控制(撤布防操作)及下载参数设置等。
小结
本文对电话线GSM/GPRS/IP多种传输技术所组合的各种方案实现功能及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需根据各自防范等级要求、安装环境条件、使用成本等方面因素,可酌情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传输途径向一个或多个中心传输联网。但不管用户如何选择,随着报警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势必会为报警运营行业开辟出一套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更完善可靠的报警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作者系英特安防南京英安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