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继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上海“染色馒头”、“牛肉膏”造假牛肉、过期面包回炉再造、毒豆芽、“猪肉浸泡硼砂假冒牛肉”等相继曝光。温家宝总理日前就直斥,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不仅如此,各地政府监管不到位和不作为甚至故意沉默的作法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监管问题出在哪
在此次出现的“牛肉膏”事件中,广东省质监部门宣称,在食品加工环节至今未发现有“牛肉膏”造假牛肉现象,但在消费市场,有广东餐饮业人士就爆料称,不少小餐饮店内就有以猪肉或其他肉类添加“牛肉膏”造假牛肉。
据媒体报道,合肥市某饭店的闫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有一些饭店或卤菜店用“牛肉膏”来使不新鲜或变质肉变得口感鲜美,掩盖变质气味。另一位餐饮老板说,有的烧烤店为节省成本,也利用“牛肉膏”、“羊肉膏”等添加剂,将猪肉冒充牛羊肉销售,赚取更多利润。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也感觉无奈。目前我国监管食品的部门仍然是分段管理,其中农业部门管农产品,质监管食品加工环节,工商部门管流通领域,餐饮又由卫生部门监管。在分段管理中,“老大难”问题至今未解决,比如目前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仍然存在着盲区,存在“交叉管理无人真管”的空白和监管手段缺乏等问题。
如何对小作坊小个体小企业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我国庞大的“小作坊”、“小摊贩”存在使监管难度更大。质监部门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国情所致,包括流通、餐饮、生产加工等各环节都存在大量的“小作坊”,其中广东省内生产加工环节的小作坊就有6000家。
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这些食品生产经营的“小散户”本来就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目前国内小作坊量大,而且缺乏明确的监管法律。由于没有统一的专门性的监督管理办法,各省市县政府自行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有的归城管,有的归食药监督局,还有的归卫生或者质监部门,管理主体的不同,带来了目前对小作坊和小食品摊贩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监管漏洞。
质监部门有关人士指出,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对小作坊、小摊贩的管理应由地方立法,然而到目前为止,监管链条的各个环节对小作坊的管理均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广东目前正在制定针对小作坊的相关地方法规,估计今年我省将会预备立法。
企业责任薄弱,企业违法成本低,制造业恶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现,主要是商家受利益的驱使,整个中国的市场诚信缺失所造成的。他认为,“集中突击式的抽检和清查,只管得了一时,治标不治本。只有建立长效和常态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拉紧食品安全网,重塑消费信心”。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乳业资深人士认为,在监管方面,政府的思维方式应改变。目前,政府只注重监管,而忽略了对企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正确引导。其次,在我国,企业违规成本太低,对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大。据其介绍,在欧洲国家对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企业往往采用“重锤”打击,高额的处罚让企业不敢轻易动“歪脑筋”,而国内的问题厂家每次接受轻度的惩罚后,受着高额利润的驱使,继续生产问题产品。
据分析,企业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用过期的、不合格的原料来维持利润,而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力和惩罚力度低,曝光度少等因素,使得违法成本比较低,大多数食品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违法情况。
学习德国日本等国外的科学监管机制
被称为“拥有世界上最严格食品安全制度”的欧洲,也难免出现疏漏。前不久,德国二恶英饲料污染事件持续发酵,刺激了食品安全这根敏感的神经。然而从事件的源起、曝光到相关处置,德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食品安全问题,而欧盟应对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紧急措施,也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国家粮食局的专家,本文作者在德国亲身感受到,德国食品赢得民众高度的信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德国联邦政府采取严格措施、广大企业注重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风险防范的必然。
德国人对本国生产的食品很自信,甚至充满自豪。德国食品赢得民众高度的信任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德国联邦政府采取严格措施、广大企业注重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风险防范的必然。
 
目标和原则明确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目标和原则明确。走访德国城乡,走进德国的市场,所到之处都使人感到,食品品种多,质量优,安全性高,让消费者放心。德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对食品生产和经营,都严格体现“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健康”和“谨慎义务”的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德国关于食品安全规定了以下三大目标:保护消费者健康,仅允许提供安全的食品;保护消费者不受欺骗,严格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向消费者提供实事求是的信息。关于食品安全制定了七项适用于全德、全欧的基本原则:食品链原则;企业家责任原则;可追溯原则;独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原则;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离原则;预防原则;风险沟通透明化。这些基本原则构成了德国“食品安全”和食品风险防范的基石。
管理机构健全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管理机构健全。笔者在波恩和柏林曾先后多次走访原联邦粮食、农林部(现已改为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一位高官告诉我:受联邦政府委托,德国联邦会计总署署长所作的“关于消费者健康保护组织”的鉴定指出,德国消费者健康保护组织存在薄弱环节。接受这个批评意见,德国政府总理于2001年1月22日发布命令,把原联邦粮食、农业和林业部改组为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新成立的部接管了原德国卫生部的消费者保护职能和德国技术经济部的消费者政策制定职能。如是,改革后的新部具有三大职能:保护广大消费者;保障粮食等各种食物质量安全;推进适合于环境和动物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接受“关于消费者健康保护组织”的建议,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设立了“消费者健康保护组织工作组”,该工作组对相关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两个机构:一个是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另一个是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随着这两个专业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德国的粮食等各种食物的安全保障和消费者权益得到有力的加强。概括地说,全德食品安全的控制中心就是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由于德国食品法中约有80%~90%都是以欧盟法律法规为依据的,联邦粮食、
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头保持与布鲁塞尔的紧密联系,并代表德国的利益;另一头是国内各条战线的工作在这里汇合。特定的食品风险管理的任务,由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委托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完成。
法律法规体系完备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法规体系完备。翻检德国历史文献可知,德国是食品立法很早的国家。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从那时以来,联邦政府不断根据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新发展修订食品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法律法规,使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迄今,关于食品安全的规则、法律和决定多达200多个。其中,基本法律为《食品及日用品法》,对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加工程序等,做了上千条的规定。与保障食物安全相关,德国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规定。像残留物最高限量管理规定;食品与饮用水监测管理条例;食品监测实施的一般管理条例;新型食品管理制度;食品商标条例;食品卫生条例;食品责任法;牲畜传染病法;动物繁殖法等。
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制度完善。德国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极为严格,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外食品进入德国市场;二是国内生产的食品进入市场。前者是指欧盟成员国以外国家的食品进入德国,在欧盟边境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疫检查,另外进入德国时还要进行检疫检查,如果发现问题,不能处理的便就地销毁。至于国内产食品,其市场准入包含3点,即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对食品出厂实行检验制度,对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标志管理。为防止和减少农产品的污染,对农药准入审批更为严格。其准入的审批权隶属政府部门,被称为“针孔”原则,是食品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对农药准入布好“审批关口”和“三道防线”。农药市场准入的审批机构是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并与3个专业评估机构合作。即:尤里乌斯?屈恩研究所(联邦栽培植物研究所),检查农药的作用及植物承受能力,以及对蜜蜂的潜在影响等;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审查农药对人畜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提出最高残留量的建议;联邦环保局,审查农药对自然生态平衡的潜在影响。在农药进入审批程序之前,还必须经过来自植物保护、健康保护、消费者保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的专家委员会听证。
高度重视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标准配套。德国对粮食等各种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高度重视。首先成立权威机构,即德国标准院。其主要职能是制定粮食等食品标准;对非官方组织新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审查和检验。德国粮食等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形成,主要有3种渠道:一种是欧盟和国际通行的标准;另一种是德国官方机构制定的适合国内需要的标准;第三种是非官方组织、机构、协会自行制定的标准。德国标准院从食物产业链的视角出发制定了以下几类食物标准:食物生产标准;食品加工标准;产品标签标准;食品销售标准。
对于粮食而言,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的欧盟,对粮食也通过法规形式――《欧盟粮食法规》实行共同干预政策和统一的品质质量标准。
 
防范风险体系健全
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防范体系健全。从科学的视角看来,食品的风险性必须始终给以高度重视。因为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许多有害物质还不知晓,所以对食品的认识还有不可知性。鉴于此,德国对食品风险的防范贯彻始终,普遍采取三项办法:一是对质量安全贯彻“防重于治”的预防原则。例如,针对消费者对新型转基因食品感到不安全,欧盟制定了《新型食品法》,对新型食品的配料做了严格规定。二是加强透明的风险信息沟通。即在多种层面上和多个范围内,在行政、经济、科学界对风险的规模及其降低风险的危害措施进行评估;三是以适当方式公开新风险的信息。
当然,在欧盟和德国也不是没有食品问题,有的事件甚至是惊动世界的严重事件。但是,德国政府都采取最迅速、最坚决的处理措施。德国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了食品质量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以恢复消费者对德国食品市场的信任。
质量监督全面覆盖
食品质量监督覆盖整个产业链。实施“全产业链”,即“从田野到餐桌盘”的食品质量及制造食品的原料进行检验和监督,是德国保障食品质量和防范风险的“千只眼”。欧盟和德国的监督体系构成层次如下:欧盟对25个成员国的监督;德国16个联邦州对22个行政区政府的协调、专业监督和培训等,并对429个县和县级市进行自我监督的监督;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在全德国范围内的支持、协调、数据分析和通报等。上述官方的食品和饲料监督机构,主要对企业进行检查,抽取样品进行检验。从2008年9月开始,欧盟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在全德实行统一的监督计划和统一标准。迄今,在欧盟内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对大量的不同农药活性物质进行检验。
除官方监督机构之外,还有构成有效监督基础的企业自己的质量管理系统。迄今,各种监督机构每年对大量的、多个品种的单独样品进行检验,以检测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和其他残留物。
与完整的监督体系相对照,覆盖全国的德国消费者协会(也称消费者中心),充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对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风险防范也发挥重要作用。该协会在各个联邦州设立250个消费者咨询站,负责免费向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和其他商品,及服务业的质量、价格等提供咨询。国家为这项工作提供财政支持。此外,在立法机构决定新的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立法之前,都必须向各消费者协会进行专业知识咨询。
还值得提出的是,德国的舆论监督也很有力。笔者在德国学习和进行研究时,经常看到科学家和各方面专家,对食品质量和风险防范发出批评和建议。例如:呼吁“我们的草原病了”,“我们的森林病了”,“我们的海岸污染了”,“我们的河流不澄清了”,“我们的土壤不肥沃了”,“德国人对农药残留深感忧虑”,等等。这些声音对食品质量保障和风险防范无疑会不断产生作用。
德国: 按条码“监控”鸡蛋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健康甚至生命,近年来, 国内外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很多国家都加大监管力度,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和鲜肉上标明重量、产地和保质期是很常见的,而在日本,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甚至生产者的照片等更多信息。
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日本积累几十年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根据2006年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日本开始实施关于食品中残留农药的“肯定列表制度”,将设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对象从原先的288种增加到799种。
“食品溯源制度”也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食品安全管理新制度,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每一件产品建立生产、加工、流通所有环节的“履历”,将其产地、农药使用情况等通过电子信息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记录就能够迅速找到原因,从而避免鱼目混珠、无从查找的现象出现。
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的食品健康影响评价。
德国人向来以谨慎严谨著称,安全意识非常强,对于食品安全更是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一点马虎。就拿小小的鸡蛋来说,为确保安全,每个鸡蛋上都有编号。一个鸡蛋拿在手上,看壳上的不同标码就知道它来自哪国、哪地和哪个饲养场。
在德国的市场上,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带包装的鸡蛋。它们通常装在硬纸盒里,一个鸡蛋一个坑,每只鸡蛋上都有红色标码。打开一盒鸡蛋,编码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数字0-3,代表母鸡的饲养方式。“0”号蛋是生物蛋,产这种鸡蛋的母鸡生活在大自然中,没有固定的鸡舍,自由觅食,饲料里没有化学添加剂,除了生病,平时不打预防针。“0”号蛋在禽流感流行时是最令人担心的。“1”号鸡蛋的母鸡是露天饲养场放养的,除了自由觅食外还添加人工饲料,还要定期打预防针,有固定的鸡舍。“2”号鸡蛋属于圈养鸡下的蛋。“3”号蛋则是笼中之鸡产的。母鸡的饲养方式不同,自然所产的蛋质量也有高下。在价格方面,“0”号鸡蛋被认为最健康,也是价格最贵的。
第二部分标码是鸡蛋的出产国。比如DE代表德国,NL为荷兰,BE是比利时,DK丹麦,FR法国,IT意大利。第三部分则表示产蛋的母鸡所在的养鸡场和鸡舍或鸡笼的编号。
有了这些标号,这些鸡蛋就像有了出生地址。鸡蛋营养价值或质量的高低一一标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另外,有了这些编码,鸡蛋质量只要有半点问题,有关部门就会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饲养场或鸡笼。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够保证鸡蛋的质量,还能使养鸡行业标准化。
警示:国内应采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RFID是“物联网”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信息的记录追本溯源,了解到食品的产地,日期等相关信息,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中安网原创稿件声明】转载中安网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三个规则:1、保持原创文章中图表、图片、音视频的完整性;2、完整标注文章作者[文章前后有说明];3、转载中安网原创中部分内容也要完整标注来源"中安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