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询问会。由人大代表杨勤领衔,共10名人大代表就市民关心的公交出行乘车难等五大问题,向市交通运输委发出询问。 市交通运输委新闻发言人娄和儒带领各相关处室负责人,对代表们的连连询问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作答。
询问一:我市未来公共交通体系是如何规划的?
作答:2020年公交出行达国际水准
市交通运输委新闻发言人娄和儒回应说,结合深圳市特点,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的发展目标。2010年11月1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建设公交都市的任务和目标。深圳是首个由地方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签订建设公交都市的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以公交引领城市发展,坚持紧凑式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公交走廊引导人居集聚,以高快速路引导产业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体系。
2011年,力争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分担率达到50%,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比较方便,乘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预计到2015年,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分担率达到56%;2020年,公交分担率达到65%,初步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目前,我市启动了“十二五”公交都市实施方案制定,并组织专家对我市交通政策白皮书进行论证,预计将于今年一季度面世。
询问二:我市短、中、远期有什么具体的设想和举措,能有效解决公交出行难问题?
作答:年内建150公里公交专用道。按公交“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公交系统建设
市交通运输委公共交通处副处长韩立清回应说,要有效缓解公交出行难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公交线网密度,二是增加大的公交区域的发车频度,三是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
短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公交运力投放和车辆更新,年内将新增及更新车辆1000辆以上;二是实施公交提速工程,建设“三横三纵”公交快速走廊,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和周转效率,改善华强北、车公庙、东门等客流集散地的市民乘车条件;三是建设网络化公交专用道体系,年内形成150公里以上的公交专用道体系,保障公交车通行路权;四是开通高快巴士、高峰线、区间线,缓解高峰期间主要客流集散点的市民乘车难问题;五是结合轨道二期开通,实施轨道+公交接驳工程,发挥轨道+公交一体化网络效能。
中期将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包括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增加热点地区始发公交线路;创新公交服务模式,推广商务快巴、微型小巴等新服务产品,方便市民乘车;开展公交“十二五”规划,从体制优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公交系统建设。
在远期规划方面,将围绕公交都市战略,实施全方位公交优先措施,初步形成城市轨道网络,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切实解决公交出行问题。
询问三:南头、梅林、布吉等关口每到高峰期拥堵不堪,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作答:新增113条公交线路,调整线路240条
市交通运输委公共交通处科长彭海丰说,目前,由于我市城市建设重心由原特区内向外转移,原特区外城市化加快,大量人口居住原特区关外,就业在原特区内,“职住分离”导致高峰期跨关交通潮汐特征明显,交通拥挤趋于严重。
受原特区内外二元化体制影响,原特区外路网成沙漏状向二线关汇集。“关口交通模式”的存在,使关口成为跨关交通主要瓶颈点,以布吉关为例,目前深惠路布吉关段通行能力为3700pcu/h(每小时车流量),早高峰车流量约为4800pcu/h,高峰期关口段交通严重饱和。
针对这些现状,目前市交通运输委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新增113条线路,其中干线31条、支线81条、夜班线1条,共计配置运力1361辆。原特区外5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81%。解决横排岭村、燕川等公交空白区域117处,解决TCL高新工业区、大浪服装基地、富士康等大企业、园区出行需求59处。
全市共计调整线路240条,其中为配合轨道开通、新建成区落成以及解决市民和大型企业员工公交出行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调整110条;为配合道路施工、市政工程、交通管制等工作,临时调整130条。
全市三家公交专营企业共新增及更新运力2104辆,占总体运力的17.1%。开行24条高峰专线,进一步缓解了梅林关、布吉关、华强北、荣超花园等公交热点区域高峰时段乘车难问题。
同时,我市还创新品种,开行15条高快巴士,为华强北至民治片区、宝安中心区至龙华街道、布吉片区至龙岗中心城等高峰时段市民出行提供更为便捷的公交服务。针对梅林关、华强北、荣超花园等全市8个热点片区,通过采取开行高快巴士、开行高峰线、增加运力、完善站点设施、实行“单点单线”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重点解决了梅林关-华强北、布吉关-福田中心区两条全市最拥挤的客运通道和华强北高峰期乘车难问题。
询问四:今年我市轨道交通将达到178公里,如何让公交与地铁有效接驳更加人性化?
作答:27座地铁公交接驳站6月启用
市交通运输委轨道办处长杨青说,我市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通过轨道车站来组织公共交通、道路网络、人行系统,形成轨道带动沿线交通系统一体化整合高效率的交通接驳系统。
在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中,我市规划有11处公交接驳站;二期工程共规划有52座公交接驳站,总规划面积25万平方米,首批27座公交接驳站已陆续建设,预计今年6月底可与相关线路同步建成使用。
询问五:在数字化交通中,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公共交通,提升运力?
作答:智能交通系统今年正式开建
市交通运输委智能交通处调研员龚翔回应,目前,我市智能公交的整体水平尚不高,只有小部分车辆具备智能调度功能,整体效能尚未发挥。根据深圳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交通运输委正联合深圳市公安交通警察局大力推进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整体建设,目前已经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预计今年将正式开展建设。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