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宇翀 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监控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IP化”。模拟监控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模拟矩阵作为代表;数模结合监控从2000年之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以DVR作为代表,完成了监控系统局部的数字化;而IP监控在2005年以后的兴起,将监控系统进行了端到端的数字化,以业界最标准、最广泛、成本最低的IP平台进行承载,传统的高成本小规模的CCTV变为低成本大规模多应用业务。
那么,模拟、数模监控是否就被IP监控所取代,它们之间是怎样的演进关系呢? 下面将从技术的角度就此进行详细介绍。
模拟时代
安全技术防范最早在民用领域兴起,早期的安防系统,以视频监控为主要技术防范手段的。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部署小范围的视频监控。
模拟监控图像传输采用视频同轴电缆或双绞线,直接将视频图像从前端监控点传回监控室,并逐一显示在监视器上,同时通过磁带设备对监控信息进行记录。这种监控解决方案的问题随着应用的发展很快就暴露出来了。由于视频线缆只适合短距离的模拟视频传输,传输距离的增加会导致视频信号衰减、失真,如果通过线缆制造工艺的提高来屏蔽,又会增加使用成本,因此,无法实现大范围的监控。同时随着监控规模的增大,视频显示设备和录像设备的大幅增多,也加大了管理难度。此外,采用模拟盒式磁带录象机进行录像,录像容量有限、质量较差,且磁带会因为环境因素而难于保存。
光端机和视频矩阵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视频传输和分配问题。光端机通过光/电转换,将模拟视频信号调制到光纤上进行传输。最早的光端机以模拟光端机为主,由于模拟视频信号采用调幅或调相波进行传输,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加上多膜光纤的色散等问题无法解决,视频传输的距离仍然有限。随着数字光端机时代的到来以及单模光纤的出现,模拟视频传输不再受到技术的制约,由于视频信号在发射到光纤上传输之前已经转化为数字信号,因此衰减和失真大幅度降低,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同样,视频矩阵解决了模拟监控的另一个难题,大量视频图像的切换显示和分配输出等问题,通过实现视频图像多个输入通道到多个输出通道的任意切换,减少了中心监控室显示器的部署。视频联网监控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突破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制约,实现多个视频监控系统资源共享的需求,矩阵联网成了主流的解决方案。矩阵作为各个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单元,通过串口通信实现系统控制数据交互,矩阵之间的视频图像则通过光端机(光纤通道)进行传输,视频监控系统随即被扩展到一个更大的范围。
图1 传统监控方案基本组网架构图
图1是一个传统监控方案的基本组网,包含视频源、传输、切换和控制、视频显示、视音频存储这五部分功能模块, 采用了模拟的采集、传输和显示系统,其中监控存储部分已经数字化了,采用DVR(数字硬盘录像机,见下文数字监控部分描述)。
数字时代
1.数字监控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