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视频监控 >> 市场分析

再谈“安防IT化”

2010-06-24 09:06:34 来源:eNet硅谷动力 作者:lan 责任编辑: xiaolan 收藏本文
遵从势能向动能转化的原理,未来几年,安防行业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必然催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变革,而技术的重大变革则会带来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整。前段时间有位安防行业的老前辈说现在是“千军万马赴安防”,说的一点也不为过。
  DVR是传统安防行业在从模拟时代跨入数字时代的代表产品,而在今天,这个名词有了一个新的换代称呼“NVR”,一字之差,道出了“联网—数据中心”模式对安防行业的影响。顾名思义,DVR的设计思路就是基于本地小系统、非联网的环境的,业务一定是本地终结的、管理一定是用遥控器和设备上的按钮的,这种应用模式本质上和在家里面使用的家用电器是一个套路的。而NVR则是基于大系统、联网设计的,业务可能是“数据中心”化的,而管理是基于控制台的。名字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整个行业和技术走向演进的轨迹和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安防行业同步于具体技术演进的一大主题,必然是消除数据孤岛、走向联网集中的过程,最本质的驱动力来自于对数据的处理需求,毕竟,仅仅记录于本地、显示于本地的东西,是远远不能满足真正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所谓物联网,就是通过联网,集点成面、变节点为系统,从而真正获得完整的业务潜能。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这个变迁大约五六年前在IT行业刚刚实现,而现在将转移到安防行业。


  二、建设更好的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作为安防行业和IT行业在“多媒体业务”这个维度上的天然交集,是安防行业所有业务分支中最先跨出行业融合的一步的。从2007年开始,IP联网监控的出现和普及应用,成为了这个大的产业融合进程的催化剂和风向标。在此之前,整个视频监控行业正处在传统模拟制式和数模结合混杂的阶段,数字化实现的尚未彻底,整个行业的各个环节还保留大量的模拟信息处理和转换的环节,在整个系统中不仅有模拟摄像机、类似DVR这样的模数转换设备,而且还有大量如矩阵这样的模拟交换设备存在,从而整个系统显得复杂、可扩展性差、可管理性差。而在IP联网监控的方案中,确切的说,除了第一步的模数转换和最后一步的数模转换,中间的各种环节(传送、存储、调度、应用)都应该是纯数字化的,都应该是0101的组合。这种架构很清晰,与成熟的IT系统在架构上、扩展能力、管理能力上有很强的可仿性。这也是业界普遍将IP联网监控视为继数模结合时代之后的整个视频监控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新阶段的原因。在标清阶段,由于模拟摄像机发展的比较成熟、成本适中,因此模拟摄像机+编码器/DVR(在IP监控方案中可以理解为NVR,或者是带存储的编码器)成为了前端的主要设备组合,而在高清阶段,由于直接嵌入编码功能的数字摄像机(IPC)相对于高清编码器+高清模拟摄像机的组合在成本上更具优势,因此将逐渐成为主流。这种变迁很容易理解,但却实在不是整个方案中最核心、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系统的架构和操作系统平台——这一点和IT也是类似的,真正决定系统好与差、高与低的一是架构(是否是数据中心模式、是否是分层模式、是否是SOA……),二是操作系统(如Windows之于PC,Symbian、Android之于NOKIA、GOOGLE的手机)。换句话讲,面向未来的视频监控,评价的指标将越来越趋向于整体架构合理性、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管理,而不是由一两个前端设备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前端摄像机、矩阵等模拟设备的快速数字化,不过是在整个解决方案系统框架下的自然演进,而随着覆盖面的扩展,在系统的各个层级,设备走向系列化、应用走向行业化,但整体架构始终围绕着广域、城域、局域、数据中心等几个应用场景组织——这是IT系统的特征,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也必将成为视频监控系统的特征。


  我们就这两个评判系统的核心特征来顺藤摸瓜,看看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建设一个更好的视频监控系统。


  1.架构


  架构取决于业务需求,谈架构必须先分析业务。


  总体而言,监控的业务需求可以概括为“看控存管用”五个字。而这五大业务需求其实又分为两个方向,其中“看”和“控”来自于安防业务最基本的业务形态。严格的讲,安防系统是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分支,基本工作原理是“采集信号—处理信号—做出反应”这样的一个负反馈流程。监控的“看”和“控”作为基本业务,也遵循这样的流程规律。“看”是前端采集视频信号向上传递直到人眼的过程,“控”是控制端采集人的操作信号反馈到前端机电器件做出响应的过程,二者相互咬合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特殊之处在于对话的端点是前端的一个可被图像化的场景和后端的人。因此可以说,“看”和“控”是从业务上对监控的“安防自动化属性”最明确的诠释。而“存”和“用”的业务是牵引监控向IT化方向转移的关键需求。工控也好、安防也好,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反馈机制,一个反馈响应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秉承着实时化的原则,而“存”的基本出发点是非实时化,也即不是以操作行为为核心而是以操作对象—信息为核心的操作,信息可记录、有针对信息的管理系统—而这,恰恰是IT系统的本质业务特征。一个“回放”的简单需求结合数字化的技术,实际上就搭起了从安防领域向IT领域嫁接的桥梁。然后由于信息做到了可记录,本来在监控系统中发起于采集、终结于显示,来来去去无形穿梭的信息就成为了有形的资源,从而可重组、可排列、可比较、可修改,也就形成了“用”的业务。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关于视频监控的“智能化”的业务假设,都是基于上面的以四个“可”为基础的“用”的业务。对比IT系统若干年来的业务发展轨迹,毫无疑问,“存”和“管”的业务属性为视频监控贴上了再明确不过的IT标签,随着监控业务的重心不断从简单的“看”和“控”后移,监控的IT化的业务特征越来越强,其架构的IT化也就会越来越深入。最后一个“管”,是一个泛安防和IT的广义业务需求,但是微妙的变化在于往往安防的“管”是以单机为对象的而IT的“管”是以系统为对象的,现实中就是一个保安用遥控器或者面板按钮操作DVR和一个操作管理员在控制室用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操作的区别。毫无疑问,联网的需求普遍化使得管的方式向着系统管理的方向进发了。同时变化的是“看”和“控”,实际上,联网使得“看”和“控”走向远程化,从一对一发展到多对多,未来的“看”和“控”在这种变化的驱使下逐渐远离传统工控和安防的范畴,而也更多的体现出系统化的特征。所以,从业务需求变化的角度看,以“看控存管用”为基本业务元素的视频监控,明确无误的朝着系统化、IT化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再来看,怎样的架构是能够最大化提升这种系统化的、全局化的“看控存管用”能力的?可以推导的结论是,如果一个架构具备这样的特征,就必然是整个视频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是“分层标准架构+数据中心+SOA”,这是IT世界几十年演进的结晶,是企业IT系统同时也是互联网的形成基础,也是视频监控和安防系统在IT化的进程中一定会达到的架构目标。


  分层标准架构


  无论是OSI七层模型也好,NGN四层模型也好,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层的功能定义标准化以及层和层之间接口定义的标准化。层层之间接口定义的标准化决定了系统的可叠加能力(纵向),可以使得系统的而每个层次的实现都可作为更上层的基础;而层的功能定义标准化决定了系统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能力(横向),可以使得对信息的处理不再区分本地和远端。经过多年发展,层内标准发展出了IP(基础架构)、SIP(媒体控制信令)、XML(应用)等,而层间标准则或是以API接口或是以中间件实体形态出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过去由于和硬件的强绑定以及较少强调互操作,形成了以大厂商的事实垄断替代标准的态势(如windows之于操作系统,Oracle之于数据库),但是在整个IT联网化、云化、移动化的趋势下也在发生剧变。近年流行的虚拟化等就是一个典型表现。总之,分层标准架构,以及其包含的IP、XML、SIP等事实标准及中间件、虚拟化等特征将在安防IT化的过程中不断的体现出来。IP视频监控之所以成为公认的数模结合后的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就是因为其完全贯彻了分层标准架构的思路重组了系统。模拟监控是非层次化的,因此谈不上标准化,数模结合是半层次化的,标准化不彻底,只有IP监控,实现了从底层到上层的完整的全分层化和全标准化。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