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新装备展示演示会上展出的反恐装备支援车
警用装备如今在向高科技含量、多功能用途的方向快速发展。但如何让警用装备更贴近实战,让一线民警准确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警用装备在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记者在全国地市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上,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来自全国各地市的公安局长们。
警用装备应当实现统一化、标准化、制度化
正如部队打仗要有协同性一样,公安机关在处置危机事件时也应有协同性。但是警用装备没有统一化,就有可能导致装备不配套,影响实际作战效果。云南省曲靖市公安局局长胡祖俊认为,生产没有规模化、配备没有标准化,是导致装备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特警队建设,规范标准更加重要。”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局长陈正权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运兵车,全国各地都不一样。在异地用警时,各地车辆集中到某个地点,如果五花八门的话,既影响形象,也影响战斗力。”他建议,警用装备方面可以向部队学习,基本配置做到全国统一,从上到下进行配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警用装备的效能
提高使用效益是衡量公安装备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了良好的装备保障后,必须加强装备的规范化管理,使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
“现在有一个现象,在警用装备的配备方面投资很大,但对日常运行的投入往往有缺口。”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局长黄龙华说,“必须改变重投入、轻管理的思路,在装备的维护、管理和使用方面还需要多投入精力。”他认为,装备管理要向执法规范化的方向来抓,投入装备以后,要有自己的管理队伍。
“实战部门应做到常态化使用警用装备,这也是使之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局长秦剑平认为,现在单警装备的使用情况不是很理想,“去年我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学习经验,那里的警务常态很规范,包括体型十分单薄的女警在警务装备方面都佩带很到位。在我们国家,很多时候单警装备的佩带率很低,经常导致有装备而不会使用。”
“我们也必须看到,单警装备在佩带时往往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夏天太热,但绝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使用。”秦剑平说。
加强自主研发,装备研发贴近实战
  在切合实际情况、服务实战、服务一线的基础上,加强警用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研发装备贴近实战,是局长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黄龙华认为,各地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研发出一些切合当地实际的装备。这几年青岛从实战角度出发,自己研制开发了许多装备。比如全国首创“流动警务室”。
“流动警务室”是一辆环保的电瓶车,开动起来时速在20公里左右,每辆“流动警务室”上共安置了5个摄像头,除了车四周的情况都在监控范围内,车内执勤民警的办公情况也都被记录下来。车内电脑、打印机、急救箱、监控器等一应俱全,完全能满足处置一般的警务需求。
据介绍,在案件高发区如人流密集的商贸中心、旅游景点等地设立“流动警务室”,可以大大提高见警率,并在治安案件处理中实现警力前置,有效地进行阵地控制,对违法犯罪行为也起到震慑作用。在便民服务方面,为市民指路,向市民介绍报案、立案程序,接受市民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秦剑平建议,研发部门应多为民警着想,在设计警用装备时切合实际情况,服务实战和一线。“比如单警装备,可以多考虑一些季节之间的差异,冬夏区别开来,种类、体积、重量做一些调整等等。考虑到夏天热的因素,在一些小细节上可以做一些改变,比如皮带镂空制作。”
重庆市沙坪坝区公安局局长郭维国认为,结合反恐工作实际,应当多研发一些非杀伤性武器,“就是类似于催泪弹的这类装备,可以让人丧失反抗能力,从而有效控制现场并且不会伤害到当事人”。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